欢迎访问临沂市中医医院——左振素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左振素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资讯信息

通用分类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经验

作者:$AUTHOR      来源:$SOURCE      发布时间: 2020-12-22

概要:

       关于我本人也没什么突出之事可谈,至于临床经验,近年来,规范培训的、基层医院派出进修的以及院级、省级、国家师承等,学生源源不断,学的也差不多了,并且下午周明爱主任还要总结。我首先想和大家谈我的行医感悟,我认为,行医过程有一些经验可谈,是怎样做一个合格医生的经验。
在坐的各位今后至退休也就干这行了,大家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肯定想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一位好医生,应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持之以恒的学习,应该是干到老,学到老。我们这些人多数是平淡度日,做轰轰烈烈大事的少之又少。我认为一名好医生,首先是一个好人,当然,在座的都是好人,我所说的是一辈子被大家认可的好人。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对怎样做一个好医生说得是面面俱到,他将好医生称之为“大医”,他说医生对病人要有“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大医之心,应该是仁心,有爱心。大医治病应该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大医之体(形象),应该是俨然庄重,气度宽容,思想纯净,堂堂正正;大医的做法:不得多语调笑,说道是非,议论人物,訾毁别人,炫耀自己。他说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这是教医生怎样做人、做事、行医、学习等等阐述的淋漓尽致,以上所说的大家并不陌生,是否能做到,能否坚持一辈子,不是那么容易。
       我行医40多年,入大学第一学期,即学习了《大医精诚》,当时背得很熟,但没有深刻的理解。在行医过程中,我逐步有了深刻的理解。实践证明,真正做到“精”与“诚”并不是很容易的事。裘法祖先生是外科鼻祖,他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术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强调良好的医德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载体,医为仁术,当有仁心。我理解的仁心包括善心、诚心和奉献之心。对病人应该“无微不至,细致入微”。对医术学习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精益求精”。这些我都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渐理解和逐步落实的,并不是一步到位。比如学习: 1978年,刚参加工作1年多,在上级大夫的指导下,我用小柴胡治疗了两例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治好后很高兴,对照学习、查找资料,写出了我第一篇论文:“小柴胡汤治疗无名高热两例”,发表在《沂蒙中医杂志》,通过这篇个案的总结,我牢牢记住了《伤寒论》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篇发在地级刊物上的小文使我很有成就感。我了解到晋升主治要发一篇综述,就广泛查阅资料写了一篇《中医中药治疗乙肝概况》,自己下了功夫,感觉写的很满意,晋升中级职称也用上了,过了好几年医专------此后我就善于总结,注意发现问题,只要有新思路,新观点就写出来,所撰论文几乎没有不被采纳的。
       1992年面临晋升副高,需要有著作,我主编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疑难病》。那时没有电脑,只有用手写,写了改,改了抄,几经数十遍才完稿。现在看看写的不深不透,没有特点,对所选疾病只是罗列了一些中西医治疗方法,但确实下功夫了,历时1年余。不管水平怎样,自己主编完成了这本30万字的书,对晋升副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998年我参加了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高研班,对风湿病有了基本的了解,在临床治疗风湿病的过程中,发现这些病容易误诊、难治。针对这些问题,1999年,我开始构思着手,写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把临床疑惑的问题加以提示,这本书的亮点就是诊断提示和治疗难点这两方面内容,现在翻翻看还不过时。晋升正高又有了独立完成的著作。
       随着临床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发现风湿病这么庞大的一类病都有骨、关节、肌肉改变,但又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和特点。各不同的疾病,特别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累及相同的脏器却有不同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致使临诊时容易混淆,难以确诊。由此想到应该为从事风湿病专业的特别是基层的同行们提供一点方便,使他们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风湿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发展现状。2004年,独立完成了《风湿病系统损害鉴别》,以风湿病关节病变,风湿病在各系统的表现为章节,突出两个特点,即对常见风湿病骨、关节、肌肉的表现特点,风湿病在各系统病变的表现特点,作以简明扼要的横向比较,加以鉴别,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掌握其诊疗要点,利于明确诊断。写这本书的思路到现在我还感觉满意。同时我还组织内科每个专业写了一本,一套共10本,我担任总主编把关、主审。当时晋升职称,著作是非常重要的打分项目,就连编委都加分。那10本书100多人挂名,使大家晋升职称时受益。201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征稿出版《风湿病名方验方》等一套8本。主要总结古人、国医大师、现代名医治疗经验和方法,总结过程是深入学习的过程。20多年来,共主编医学类书23部,养生保健类4部。都是什么时间写的,业余时间写的,挤时间写的。除了完成正常工作,这是唯一的业余爱好,下班后晚上的时间都在干这个。不怕各位笑话,我不会玩,不会打牌,不会下棋,不会打麻将,不会吃,没有什么其他爱好。写作过程是学习别人,总结自己,借鉴前辈经验的过程,是在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我感觉自身的提高得益于不断地写作学习。学习使工作得心应手,在担任科主任那几年,科室连年被评为先进,号称“7连冠”。也是在那时候(2000年,2002年),我们风湿科成为省重点专科、国家重点专科,成立了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    前些天,在搬家整理东西的时候,发现了很多个人证书,理顺了一下,医院奖项几乎是每年都有,曾获省“行风建设先进个人”,曾以道德模范参加全省巡回演讲,曾获山东省人事厅和卫生厅共同表彰的“中医先进工作者”,并立二等功。晋正高后的第二年就参加了山东省高级评审委员会(那时正高、副高都在省里评审),一连参加了9年。连续参加9次者,只有我和省中医的尹主任。为什么呢,我自己有数,是我的工作和为人得到领导认可。记得第一年参加的时候,共4个组,第一遍有3个组返工,只有我和泰安一位王院长我们那组没返工。那时我还年轻,都是我来计算分数。我按照要求,一丝不苟,没出差错。再就是正直公道。
       今天我说这些不是显摆成绩,我是感觉通过这些事,说明同事、单位、领导对我的认可。
       多年来我一直承担着教学任务。自2004年担任临沂市首届师承导师,自2008年至今,为全国中医师承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指导老师,对待学生倾其所有,毫无保留,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
       记得在50多岁的时候,就经常有同事称我为“德高望”(“德高望重”的简称)。对其称谓,我当时不以为然,认为可能是年龄大了,老了就这样称呼了。后来发现他们并不是对所有老同志都这样称呼,我才感觉到,这个称谓是同志们对我为人、为医的认可。现在门诊,有许多病人经常这样说,俺是你的病人某某介绍来的,说你看病可好了,仔细、认真,有耐心,和我们说得明白等等,这是病人对我的认可。
       我真的感到自己太平淡,很无为,我想我的行医过程、学习方法,思想演变,微不足道的逐步提高,能给同道一点启发。高精尖的技术应该了解和掌握,然而怎样运用这些好的技术,还是要落实到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医学大家还是少数,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做一位老百姓需要而且欢迎的医生,这就是孙思邈所说的苍生大医。
       我啰嗦了这么多不知是否能表述明白我的本意。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谢谢!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解放路211号   咨询电话:0539-8224013    急救电话:120    

版权所有:临沂市中医医院     鲁ICP备09010488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临沂   后台登录